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文化]所謂的多樣性


最近聽聞到一家書店"木心書屋"即將歇業的消息
感到相當的可惜
因為還沒有機會一遊就已經不存在了
這也再次讓人感嘆到所謂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但是撇開這部分不談
我們是否能從這些一一消失的特色書店的現象
去解讀出一些什麼現象?

在此先引用一篇報導
-------------------------------------------------

德國的邊界威脅:廉價書
German Border Threat: Cheap Books
【王麗娟譯】 聯合報 2007-11-17
在美國,連鎖書店已大體上迫使一些社區小書店關門歇業。在德國,條條街道似乎都有大大小小的書店。

德國圖書協會統計,協會會員有4,208家書店。協會估計德國有14,000家出版商。去年德國出版94,716部新書。在人口將近德國四倍的美國,2005年出版約17萬2千部書。 德國的圖書文化是靠一項沿襲已久的作法維繫,也就是凡是書店,包括德國的網路書商,一律須以固定價格販賣圖書。除了舊書、二手書、風漬書,打折在德國即是違法。所有圖書必須賣同一價錢,無論賣點是在網路,或是哥德仍在世時即已在奧芬巴克市營業的史坦因梅茲商店,或是兩大連鎖書店「胡根杜貝爾」、「瑟萊亞」。 這項規定讓一些小而優的出版商得以生存,例如成立四年,一年約出版七到八本文學回憶錄與傳記的布倫柏格出版社。但這些規定也造成書價下跌。去年書價平均下滑0.5%。

現在這個制度已遭到威脅,特別是瑞士的威脅。 在邊界的另一邊,瑞士最近決定准許德文圖書打折銷售。德國圖書業一些人士擔心,這項行動終將逼迫德國跟進,將德國多元且圖書豐富的文化變成和大連鎖店的美國相同。如果你是懷疑論者,可能會把不二價跟德國人力求一致的衝動,還有德國人討厭傳統討價還價的文化聯想在一起。如果你竟然說出這種看法,德國人可能一臉茫然看著你,還會強調圖書在社會的特殊地位。

法蘭克福大型優良出版商蘇坎普出版社的湯瑪斯‧史帕說:「德國始終自認是一個晚成的國家,我們這樣說的意思是,在歷史上,我們很晚才結合成一個國家,而讓我們一直結合在一起的是教育的觀念。圖書與我們的自我認同密不可分。」 不二價制度並非德國獨有。法國本來有,後來廢除,在發現打折傷害小書店後又恢復。但在操德文的圖書世界,這套制度長久以來一直是特殊驕傲的來源,直到瑞士於今春棄守。儘管德國、瑞士出版商與獨立書店強力遊說,瑞士政府還是維持瑞士公平競爭委員會的裁決,推翻不二價法,准許打折賣書。

目前言之過早,但瑞士書價之後有些已上漲。暢銷書打折,使瑞士書店調高其他圖書的售價。 公平競爭委員會主席拉斐爾‧柯拉札說:「一個市場有特殊的規定並不正常。那是聯合行為。德國與瑞士的書店說它立意良善。他們提出的是文化辯解,但我們是處理經濟問題的委員會。他們說,這套制度建立一個更廣大、更深遠的圖書市場,折扣會傷害支持小出版商的小書店,如此一來,市場將減少出書,重點更集中於暢銷書。」

伊利莎白‧魯吉的語氣充滿恐懼。她經營的柏林出版社是作家理查‧福特的出版商,在德國銷售突破百萬冊的最新一集《哈利彼特》英文版也由他們出版。她的業務代表每年三度造訪德國的2,600家獨立書店。她說,使她感到不安的不光是瑞士市場,尤其是德國連鎖書店的成長。 她解釋道:「這裡的小型文學書店會賣我們的書與其他文學書籍。連鎖店連我們的業務代表都不見。

-------------------------------------------------

德國與法國由於不二書價的傳統
以及規定不得由出版者直接販售給消費者
(因為會造成通路與出版商的成本不對等)
使得德國擁有一年得以出版9萬多本書的文化力
(這種軟實力不正是馬總統於選前所主打的政策嗎?)
回頭我們來檢視一下台灣
在出版業以及網路書店,連鎖書店普遍削價競爭
所形成的,台灣的文化實力

手邊查到的是2004年的資料
台灣於該年共有39,713種書籍出版
乍看之下雖然很多
但是其實這是ISBN的登記資料
ISBN該如何登記呢?
其實只要上報到國家圖書館
您有出版品都可以納入ISBN的系統中
所以我們比對一下實際上可以在讀者市場流通
被廣泛看見的書籍數量

金石堂資料庫 23,195

另一個資料則是書籍/出版社比

     新書筆數 出版單位數 平均出書量
全國   39,713種  3,794家   10.5種
店銷市場 23,195種   992家   23.4種

在這邊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台灣的出版量其實是一種假象
他其實並不足以反映真實的文化情況
以上資料引用自 老貓學出版 部落格的 2004年台灣新書市場初探
該文章中有相當精闢的剖析
雖然德國的出版量乍看下是只有台灣的一倍多
但是其出版社卻有一萬四千多家之譜
故其種類的多元並非我們所能及的
並且在前文報導中提到
其實不二價會讓書籍的價格下降
那是因為其實出版端在進行折扣時
也將折扣的部分一併計算進成本內了
(編按:商人怎麼可能傻傻的被消費者佔便宜呢.....)
所以不二書價除了可以維持小型書店就
還有小型出版商的競爭力之外
(如此一來再冷僻的書類也不因出版量
而必須面臨市場競爭,從而可以有各類專門書籍的出版
德國甚至有出版社專門只出版研究歌德的書籍)
並且也讓消費者得利 書價下跌
想想看 你不需要每次買書時斤斤計較貨比三家
而且可能只要在你家轉角的社區型書店
就可以買到跟市區連鎖書店一樣折扣的書
何樂而不為

於是就牽涉到另一個問題
看看這一年來國內各場館所舉辦的大展好了
有皮克斯,有米勒,有梵谷,有蔡國強
並非我們不需要這些國際大師
而是當我們花大錢消費這些外國文化時
台灣自身的文化在哪裡?
是被壓抑了呢?還是也被抑注了同等的資源?
花博會的經費如此多
假設將這些經費抑注到這些
掙扎於理想和現實之間的書店
或者是苦於經費而無法開拍的本土電影
或者是窮於找贊助商的年輕藝術家
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力?
這些現象並不是只攸關民眾自己的選擇而已
有時更大的決定因素是來自於背後的政策或媒體
想想看一個書籍不二價政策就可以影響如此深遠
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有健康一點的文化政策?
(目前政府狂推的文化創意產業
主導的跨部會比例最大的卻是經濟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