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聯合]孤兒與狗:反思城市發展的排擠和包容

2010.03.21【聯合報╱社論】
孤兒與狗:反思城市發展的排擠和包容

「聖道兒童之家」舊址以七十餘億天價售出,成為「天母新地王」。就周遭地段擁有者而言,是立即得以搭乘一波漲價順風車的喜悅;但對更多天母居民而言,卻也是一片綠色呼吸空間變成高聳水泥華廈的隱憂。而這樁交易背後,竟隱藏著一段兒童之家院童因不堪鄰里歧視而搬遷的故事,聽來令人百感交集。

這次賣地引發爭議,售地的「中國布道會」說,天母地區居民多屬高社經地位,使聖道院童頗感自卑,放學甚至會先到百貨公司逛逛,避開同學耳目,才敢回育幼院;因擔心不利院童身心發展,才會賣地搬遷。如果這竟是「舊孤兒院」一夕變身「新地王」的理由,真是何等諷刺!

現代都市的發展,常常伴隨著一種排擠作用,弱勢或貧窮階層會受到特定商業繁榮需求的擠壓,被迫往邊緣移動。聖道兒童之家是台灣最早的育幼院之一,落腳天母將近半世紀,它存在的歷史不僅遠早於天母的繁榮,其建築也有不俗的風貌,大片綠蔭更是迷人。如今,依傍它而建的社區逐漸繁密起來,這個收容孤虐兒的教養機構反而受到鄰里白眼,乃至難以存身;都市發展的殘酷,至此不言可喻。

兒童之家被迫遷至荒僻地區,究竟是為了教會的財務計議,或者真為了兒童身心的健康考量,外界難以知悉全部真相。但土地售得天價後,得標企業還特別「感謝」政府打壓房價,使其最後能以較低總價得標,令人啞口無言;而聖道兒童之家則發出聲明,說明售地款非該院所得,呼籲外界繼續捐款濟助院童,則令人黯然。孤兒院的遠走與新地王的入駐,將帶給天母人什麼樣美好的社區願景,不禁讓人困惑。

無獨有偶,就在兒童之家標售的同一天,台北縣傳出新規定:如果民眾在河濱公園餵食流浪狗,將以製造髒亂為名,處以一千兩百元到六千元罰款,這也反映了都市發展的另一種擠壓模式。試想,流浪狗流竄市區或河濱,並不是餵食者的過錯;餵食者是基於人道,用自己的方式協助狗兒維持基本的生存,縣府卻要因此對他們開罰,這種把「髒亂」看得比「生命」重要的價值觀,豈不錯亂?

流浪狗之所以成為都市的問題,一方面是原飼主任意棄養,一方面是政府仍未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動物繁殖、販售及收容管理體系,才會造成動物流離街頭。殊不知,對有些民眾而言,每次在街頭看到形容狼狽的流浪動物,都是心靈上一種難以言喻的折磨。而台北縣這次揚言開罰,原因竟是有民眾嫌餵食造成河濱公園「髒亂」,妨礙了他們的遊憩興致。但難道人們的休閒雅興,真的可以用流浪動物的生命苦難交換?

都會居民因為己身利益而排斥邊緣群體的事例,在台灣已不是新聞;近年發生在各地的居民反對收容所、療養院設在自己社區的事件不知凡幾。這種現象,除了歸咎都市發展的商業掛帥及階層排擠,更重要的原因,是人們在追求都會進化時,忽略了如何與周遭不同的環境條件形成更大的包容與更多元的契合。事實上,政府對於自己在其間應扮演什麼角色,也是一片茫然,才會出現開罰餵狗者那樣的政策,乃至祭出打壓房價都受到財團「感謝」的倒錯現象。

對台灣而言,孤兒與狗,都不是假議題,必須嚴肅看待。天母居民是否歧視與教養院童是否自卑,其實不必畫上等號;至少,在這次賣地事件中,有不少天母人站出來抗議土地炒作,展現了他們的關懷。同樣的,所有城市都存在的流浪狗問題,也絕對不會是政府一聲令下「禁止」或「開罰」所能杜絕。要讓自己居住的城市變得更美好,居民需付出更多的包容與關懷;若只是想著自己的利益而心存歧視,那樣的繁榮未必是值得尊敬的。
【2010/03/21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