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aple首先介紹這場運動的起源與脈絡。美國大學生這幾年積極發起「反血汗工廠」運動,以拒絕購買的方式施壓,確保印上他們大學標誌的衣服,製造過程沒有剝削亞洲、中南美洲工人的權益。
47名哈佛學生攻佔了行政大樓。外頭的學生則持續組織群眾,與工會、社區的進步人士結合,加上媒體的輿論效應,工人們也放下工作,參與行動,向社會大眾說出自身的處境。最後在社會的壓力下,哈佛大學讓步,同意停止外包工作,並承諾加薪。
Maple回憶,當時攻佔的學生們自己也不知道可以撐多久。大家在裡面不斷地進行民主討論與開會,以「共識決」決定下一步的運動策略,現場每個人一起承擔運動責任與風險。Maple表示,這個運動經驗很寶貴,大家有強烈的認同感,關係更加緊密。行動結束後,部分工人與學生繼續投入運動,擔任組織者。
為什麼是學生代替工人出來抗爭?校園受雇者工會表示:「如果由工人出面抗爭,直接就面臨校方的打壓與解雇威脅。若是學生出面,學校會謹慎以待」。Maple毫不諱言表示學生在校園是「特權份子」,身為當時參與學生與紀錄片導演的Maple在這個「特權」光環下,將這部影片散佈到各地。